随着白银价格上涨,历史会重演吗?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张波 10月14日,伦敦白银现货价格暂时突破53美元/盎司,创下新纪录。今年以来累计增幅已超过80%。这波市场价格上涨再次引起了全球市场的关注,但兴奋之余,一个核心问题依然存在。白银价格的上涨是否会重演过去的投机脚本:先飙升后崩盘?回顾白银市场的历史,这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亮点”。 20世纪80年代初,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美国亿万富翁亨特兄弟的资本操纵导致白银价格从每盎司6美元飙升至每盎司50.35美元的当时高点。 2011年,美联储释放的巨额流动性美联储量化宽松以及欧债危机引发的避险情绪导致白银价格重回50美元/盎司附近。然而,两个市场的核心非常相似。两者均以短期投机力量为主,缺乏长期支撑。最终还是逃不掉“先暴涨后暴跌”的命运。白银当前上涨背后的逻辑比前两个市场更为复杂。这既包括短期流动性危机催化,也包括长期结构性需求支撑,形成“短期提振+长期抑制”的双重逻辑。白银交易中心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面临着罕见的“交付大幅放缓”。白银实物库存的缺乏意味着数十亿美元的现货合约无法交付,市场流动性几乎已经枯竭。库存数据直观地证实了短缺程度。伦敦锡尔自 2021 年以来,ver 库存已下降三分之一,自由流通量仅为 2 亿盎司,较 2019 年中期高点 8.5 亿盎司大幅下降 75%,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地缘政治因素加剧了危机。历史上,市场一直担心美国会对白银相关交易、进出口征税。因此,有决定提前向纽约市场配置资金,导致白银库存大幅增加。纽约白银从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但复杂的运输流程和不断上涨的跨境物流成本导致库存难以快速从纽约转移至伦敦,未能缓解伦敦现货短缺的问题,成为短期内推高银价的主要力量。比短期流动性危机更重要的是,这个市场的长期逻辑是与过去完全不同,不再单纯依靠安全资金。从行业特征来看,白银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根据世界白银协会的数据,工业需求变化占白银消费总量的58.5%,其中太阳能行业占17%。随着全球太阳能装机容量和新车普及率持续上升,到2025年,绿色产业带动下的白银需求预计将增长20%左右,远超矿业供应2%的年增长率,造成每年约4000吨的供应缺口。市场连续五年供应不足,为银价提供长期支撑。从金融特征来看,除了传统的避险情绪外,投资需求的集中释放正在进一步推动白银价格上涨。目前,欧洲和美国主要国家的财政状况埃里克经济相对宽松。政治和货币政策周期、低利率以及灵活的流动性环境降低了持有白银等无息资产的机会成本,支撑白银价格上涨。资金通过商品基金增持期货合约、散户配置资产等多种渠道流入市场,带动持仓规模稳步增长,金融特性与产业需求产生共鸣,共同夯实市场基础。从估值角度来看,当前白银价格的“含金量”与历史高位仍有明显差距。考虑到通货膨胀,1980 年白银的峰值价格远高于当前每盎司 53 美元的价格。基于多重因素,美国银行甚至将白银价格目标上调至每盎司65美元。然而,尽管市场狂热,但仍存在潜在风险需要警惕,这些风险可能是市场逆转的重要变量。短期白银价格上涨过高,部分投资者开始回吐利润,引发技术性调整的警告。政策变化的风险不容忽视。如果美国通胀飙升迫使美联储推迟降息,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将直接压低白银等非生息资产的价格,削弱其金融基本面。归根结底,白银市场的每一波浪潮都有着清晰的时间戳,从亨特兄弟操纵市场,到量化宽松制造泡沫,再到当前绿色产业、地缘政治竞争、投资需求共振驱动的市场。决定银价是否会崩盘的关键不是短期峰值有多高,而是产业需求、投资需求和地缘政治政策环境能否形成持久的支撑。平衡。如果工业需求继续实现,投资资金继续稳定流动,地质风险也不太严重,白银可能会摆脱过去的“投机驱动”周期。相反,历史的“泡沫剧本”依然可以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