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快构建低空经济“数字神经系统”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据杭州新华社(王立斌)报道,我国正在加快建设经济型低空“数字神经系统”,依托时空大数据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精准导航定位。 11月7日,第二届中国测绘地图地理信息大会在浙江省德清市召开,低空经济成为热点话题。在当天举行的“低空安全”分论坛上,行业相关人士聚焦北斗系统和最新地理信息技术,共同探讨如何合理规划和管理低空航道,实现精准实时导航定位,保障飞行活动安全高效,提高空域利用率。发展和保护低空经济。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5年全国30个省份将低空经济纳入政府项目。日本先进的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3.5万亿元。国家自然资源系统3363个基站的资源正在整合成国家定位导航站“一张网”。据报道,卫星。该站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高精度北斗定位导航服务。广西无人机应急测绘协调服务平台已接入联盟单位900余家、无人机26万多架,持续运行参考站、移动终端等各类设备。武汉测绘研究院已在50个地点部署了无人机机场“城市智慧眼”低空无人机遥感监控系统。重庆市正在推进三维低空实景地图建设,支撑通用航空、无人机物流、应急救援等低空应用场景安全高效运行。深圳市已开始编制数字空域地图,利用真实的三维场景,对空域区域进行详细的分层划分,分析低空航线情况,规划低空飞行航线。中国地理信息行业协会副会长、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廖小寒表示,支持飞机、“水陆两用”车辆等大型出行,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和传统管理做法,打造低空数字基地,实施低空空间和国土专项规划,真正把低空技术转化为低空经济。